<output id="pp5pn"><cite id="pp5pn"></cite></output>

<pre id="pp5pn"></pre>

<address id="pp5pn"><ruby id="pp5pn"></ruby></address>
<p id="pp5pn"></p>

    <ruby id="pp5pn"></ruby>
    <p id="pp5pn"><mark id="pp5pn"></mark></p>

    瑞松科技

    首頁
    國家級
    國家級

    【科技部】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2015年12月08日
    2015.12.08    5963人已瀏覽
    導讀:《規劃》突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戰略部署;強調堅持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根本任務,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本質要求,把增強科技長遠發展能力作為戰略重點,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 
        (二)促進重點產業技術升級 
        (三)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 
        (四)大力加強民生科技 
        (五)建立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資源環境技術體系 
        六、前瞻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一)繼續加強基礎研究 
        (二)強化前沿技術研究 
        七、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 
        (一)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布局 
        (二)加強科技條件資源的開發應用 
        (三)推進科技平臺建設和開放共享 
        八、大力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 
        (一)壯大和優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二)造就一批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三)改革完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 
        (四)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九、提升科技開放與合作水平 
        (一)大幅提高科研活動國際化程度 
        (二)進一步完善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 
        (三)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組織與國際大科學計劃 
        (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合作 
        (五)加強與港澳臺地區的科技合作 
        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一)加強科技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 
        (二)創新產學研有機結合機制 
        (三)推進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 
        (四)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 
        (五)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十一、強化科技政策落實和制定,優化全社會創新環境 
        (一)落實和完善科技政策法規 
        (二)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 
        (三)持續增加全社會科技投入 
        (四)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環境 
        (五)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 
        (六)加強和改進基層科技工作 
        十二、切實保障規劃實施 
        (一)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 
        (二)加強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 
        (三)加強規劃評估和動態調整 
        (四)加強科技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附錄:重要指標和名詞解釋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為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規劃綱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作用,制定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貫徹落實《科技規劃綱要》、科技發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科技工作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順利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國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

        ——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16個科技重大專項全面實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重點領域初顯跨越發展態勢,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水稻、高速鐵路、實驗快堆、量子通訊、鐵基超導、載人深潛、誘導多功能干細胞等一批標志性重大成果??萍佳邪l活動的產出快速增長,質量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上升到世界第3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5.7%,授權量年均增長31%;國際科學論文總量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數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

        ——科技資源總量快速增加。“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研發投入顯著增加,2010年達到6980億元,是2005年的2.8倍。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20%以上。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年均增長13%,2010年達到255萬人年。國家(重點)實驗室共新建156個,總數達到33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建114個,總數達到387個。新建國家工程實驗室9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發展至575個。一批標志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工程建設完成??萍蓟A條件平臺建設得到加強,有力促進了科技資源整合共享。

        ——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萍紕撔略谥沃攸c產業振興、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作出積極貢獻,為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以及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動提供重要支撐,在抗震救災、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國家高新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27家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以上,2010年達7.6萬億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國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總額年均增長20%,2010年達到3906億元的規模。

        ——自主創新環境不斷優化?!犊茖W技術進步法》修訂實施,《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加快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教育規劃相繼出臺,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力度明顯加強??萍俭w制改革不斷深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技術創新工程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明顯成效,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中介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萍寂c金融結合更加緊密??萍紝ν忾_放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進一步加強。創新文化和科研誠信建設得到重視,科普工作廣泛開展,全社會關注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

        “十二五”時期,世界科技發展呈現新趨勢,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我國科技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世界科技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加快,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加速,科學技術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網絡和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和深度應用,將引發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適為特征的新一輪信息產業變革。新型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加速突破,將推動世界進入綠色、清潔、低碳發展的新階段。生物醫藥、海洋開發、空間觀測、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產業集聚,將成為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強大動力??茖W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就業取向,而且將引發社會生產方式、全球競爭格局和國民財富獲取方式的重大變革。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科技創新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紛紛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部署,競相爭奪科技創新人才,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先機和主動權。

        我國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一方面,經濟結構轉型加快,體制活力顯著增強,國民收入穩步增加,教育水平和人才質量持續提升,經濟發展將保持長期向好的趨勢,綜合國力將再上新臺階,必將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另一方面,突破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對科技創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面對新的形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技發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為:原始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和動力亟待加強,產學研用結合不夠緊密,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相對缺乏,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創新政策落實需要進一步深化。我們必須科學判斷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解決科技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化改革開放,深入實施《科技規劃綱要》,著力攀登科技發展制高點,著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滿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著力提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著力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現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性跨越,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堅實基礎。

        突出以下基本要求:

        ——堅持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推進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和擴大內需緊密結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推進先進科技成果向傳統產業的轉移和面向市場的商業化應用。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支撐重點產業振興和傳統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堅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加強先進適用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使科技進步成果能夠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堅持把增強科技長遠發展能力作為戰略重點。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前瞻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鼓勵自由探索,持續增加科技積累,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著力解決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

        ——堅持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加強國家中長期科技、人才、教育規劃綱要實施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建立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為重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發展的國際化程度,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推進自主創新。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支撐?;窘ǔ晒δ苊鞔_、結構合理、良性互動、運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55%,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2%?;A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投入持續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提升,科技創新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展。

        ——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茖W和技術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5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3件,研發人員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2件/百人年。

        ——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產業技術創新明顯加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全國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總額達到8000億元,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

        ——科技創新更加惠及民生。社會公益領域科技水平整體提升,適應民生改善需求的技術和產品得到大力發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基地建設再上新臺階。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科技自身發展需求的創新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建設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發機構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和服務體系。

        ——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達到43人年。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高,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5%。

        ——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萍脊芾砀母锶〉妹黠@進展,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有效落實,全社會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

        (三)戰略部署

         今后五年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部署:

        ——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十一五”全面啟動實施基礎上,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力爭在重點領域實現戰略性跨越。

        ——圍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研發、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范,集中力量實施一批科技重點專項。

        ——圍繞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加強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力爭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重大公益技術,切實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前瞻部署若干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8個關鍵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實施6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強化重點戰略高技術領域研究,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的建設布局。

        ——組織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建立60個左右科學家工作室、300個左右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落實,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保護和管理。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營造更加開放的創新環境。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作為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圍繞產業鏈的系統部署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大戰略產品,建設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性強的技術創新平臺和產業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同時,結合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迫需求,充實調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1.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

        以滿足國家信息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戰略性基礎產品為重點,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關鍵技術,研發自主可控的國產中央處理器(CPU)、操作系統和軟件平臺、新型移動智能終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處理器、系統芯片(SOC)和網絡化軟件,實現產業化和批量應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電子器件產品保障體系。

        2.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

        重點進行45-22納米關鍵制造裝備攻關,開發32-22納米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90-65納米特色工藝,開展22-14納米前瞻性研究,形成65-45納米裝備、材料、工藝配套能力及集成電路制造產業鏈,進一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裝備和材料占國內市場的份額分別達到10%和20%,開拓國際市場。

        3.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

        以時分同步碼分多址(TD-SCDMA)后續演進為主線,完成時分同步碼分多址長期演進技術(TD-LTE)研發和產業化,開展LTE演進(LTE-Advanced)和后第四代移動通信(4G)關鍵技術研究,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動互聯網、寬帶集群系統、新一代無線局域網和物聯網等核心技術,推動產業應用,促進運營服務創新和知識產權創造,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4.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

        重點攻克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核心關鍵技術,增強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主機與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協同發展,重型、超重型裝備與精細裝備統籌部署,打造完整產業鏈。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10%。研制40種重大、精密、成套裝備,數控機床主機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滿足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等四個領域的重大需求。

        5.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

        以尋找大油氣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油田技術服務和非常規天然氣戰略性產業為主攻方向,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地質理論研究,攻克非常規天然氣高效增產等13項重大技術,研制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11項重大設備,建成8項示范工程,使老油田水驅采收率提高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驅采收率提高5%,勘探開發整體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6.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突破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技術,完善標準體系,搭建技術平臺,提升核電產業國際競爭力。依托裝機容量為1000兆瓦的先進非能動核電技術(AP1000)核電站建設項目,全面掌握AP1000核電關鍵設計技術和關鍵設備材料制造技術,自主完成內陸廠址標準設計。完成中國的裝機容量為1400兆瓦的先進非能動核電技術(CAP1400)標準體系設計并建設示范電站,2015年底具備倒送電和主控室部分投運條件。完成高溫氣冷堆關鍵技術研究,2013年前后示范電站建成并試運行。加強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安全技術支撐和核電站乏燃料后處理科研攻關,保障核電安全。

        7.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

        圍繞“三河三湖一江一庫”重點流域,重點攻克重污染行業廢水全過程治理技術、重污染河流和富營養化湖泊綜合治理技術、面源污染控制技術、適用于不同水源水質的凈化技術、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遙感監測等關鍵成套技術300項以上。重點研發監控預警設備、飲用水水質凈化及輸配管網檢漏設備等80套以上,關鍵材料、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在太湖、遼河等重點流域開展綜合示范,示范流域水環境質量提高一個等級并消除劣V類,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

        8.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

        針對保障食物安全和發展生物育種產業的戰略需要,圍繞主要農作物和家畜生產,突破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規?;D基因、生物安全等關鍵技術,完善轉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評價體系,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新品種,實現新型轉基因棉花、優質玉米等新品種產業化,整體提升我國生物育種水平,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9.重大新藥創制

        針對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用藥需求和培育發展醫藥產業的需要,突破一批藥物創制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研制30個創新藥物,改造200個左右藥物大品種,完善新藥創制與中藥現代化技術平臺,建設一批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藥物創新體系,增強醫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

        針對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需求,重點圍繞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突破檢測診斷、監測預警、疫苗研發和臨床救治等關鍵技術,研制150種診斷試劑,其中20種以上獲得注冊證書;10個以上新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到2015年,重大傳染病的應急和綜合防控能力顯著提升,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的新發感染率和病死率。

        11.組織實施大型飛機等其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把突破一批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優先任務。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關,為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充分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和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創新成果的集成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的步伐。

        1.節能環保

     

        大力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循環應用等關鍵技術、裝備及系統。實施半導體照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藍天”工程、廢物資源化等科技產業化工程。加強技術的集成和推廣應用,快速提高我國節能環保領域整體技術能力及產業競爭力。

        2.新一代信息技術

     

        推動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物聯網、智能網絡終端、高性能計算的發展,實施新型顯示、國家寬帶網、云計算等科技產業化工程。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創新,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智慧城市、智慧工業、地理信息、軟件信息服務等相關技術,促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3.生物產業

     

        大力發展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實施生物醫藥、生物醫用材料、先進醫療設備、生物種業、農業生物藥物、先進生物制造等科技產業化工程。推動傳統產業制造過程的綠色化、低碳化,加快發展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專欄:生物產業技術

     

    生物醫藥。重點突破藥物創制、新型疫苗、抗體藥物及規?;苽?、疾病早期診斷等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獲得40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藥物產品,獲得關鍵專利700~800項,形成關鍵生產工藝及相關標準100項,建設抗體、疫苗、診斷試劑等新型生物醫藥開發及產業化基地30~40個,培育10個龍頭企業。 

     

    生物醫用材料。重點突破生物活性特殊涂層、生物因子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飾、生物材料降解及生物因子緩控釋、生物材料微納米制備、生物醫用材料及器械的優化設計和評測等關鍵技術。研發新型骨及口腔植入體、可降解血管支架、適宜國人的人工關節、介入人工心瓣及防鈣化生物瓣膜、新型人工血管、神經修復材料、可承力骨修復材料、創面快速無痕修復材料等重大產品20項以上,獲得關鍵專利50項以上。推動多學科交叉創新及產業化,扶持培育若干龍頭企業。 

     

    先進醫療設備。開展醫學影像、醫用電子、臨床檢驗、微創介入、放射治療、激光治療等高端醫療設備研究,研制生產15項左右中高端產品,培育20個以上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骨干企業,大幅提高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生物種業。重點突破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和品種產業化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1000個,其中重大突破性品種100個。加速動植物新品種和新技術大規模應用,主要農作物和蔬菜新品種示范推廣約10億畝。建立規?;?、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的育種基地、產業化基地及共性技術研究平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全產業鏈型的龍頭企業10個以上。種業總產值提高30%。 

     

    農業生物藥物。重點發展靶標發現和藥物分子設計、藥物源頭的微生物及產物的高通量挖掘、納米農業生物藥物等前沿關鍵技術,獲得發明專利150項,自主知識產權重大產品80個,建立新工藝、新標準100項,50個新藥物、新制劑獲產品登記。建立農業藥物和生物制劑創新的產業化平臺和核心基地,打造10個左右龍頭企業。

     

    先進生物制造。重點提升重大化工產品和工業發酵產品的科技與產業化水平。突破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平臺化合物、手性化工中間體等三大類重大化工產品的生物制造關鍵技術,建立一批萬噸級生物基大宗化學品與生物基材料、千噸級手性中間體產業化生產示范線,實現新增工業產值100億元/年。突破8~10項微生物制造技術,顯著提高聚乳酸等5~6個品種的生產技術水平,實現4~5個傳統發酵產品的綠色生產。

     

     

    分享:
    相關閱讀
    reading
    行業資訊
    Industry news
    MORE+

    政策法規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MORE+

    手機清楚訪問

    服務熱線:020-66309188

    郵箱:marketing@risongtc.com

    地址:廣州市黃埔區瑞祥路188號

    查看坐車路線
    我不卡手机在线观看,久青草国产手机在线视频,亚洲精品456在线观看第一页,九九香蕉视频在线

    <output id="pp5pn"><cite id="pp5pn"></cite></output>

    <pre id="pp5pn"></pre>

    <address id="pp5pn"><ruby id="pp5pn"></ruby></address>
    <p id="pp5pn"></p>

      <ruby id="pp5pn"></ruby>
      <p id="pp5pn"><mark id="pp5pn"></mark></p>